8月1日上午,由大厂街道关工委和六合区第二图书馆共同举办的《书法自由谈》公益讲座在图书馆少儿活动中心举行。主讲人王俊老师通过一个多小时的讲解,向在场听众展示了书法艺术的禅意之美。
“汉代通行的字体是?”“隶书。”“小篆的创始人是谁?”“李斯!”“宋四家分别是哪四位?”“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本次讲座以书法常识开头,通过有奖问答的方式向听众们简要介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起源于秦朝,发展于汉魏,成熟于唐代,期间相继出现的篆隶真行草,不仅是字体的变迁,更是审美情趣和历史文明的发展。听众们的反应很是热情,有一位小朋友更是大声说出了“楷书四大家”的名字,一个不错。
看到听众们的反应,主讲人王俊老师兴致很高。他本人是中国林散之研究会理事,南京江东画院副院长,江苏省书法研究院特聘书法家,出版过多部诗文书画集,此次前来就是抱着“薪火相传”的态度。在他的介绍下,观众们了解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书法大家的风采,领略了《兰亭序》﹑《自叙帖》、《祭侄文稿》等绝世珍品的魅力。在叙述过程中,王俊老师还不时加入相关的逸闻趣事,如钟繇为得蔡邕笔法盗墓、王羲之为得道士白鹅题扇等,不仅丰富了书法家的形象,还使整个讲座生动有趣。观众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还有的在小声交谈相关内容,气氛融洽。
好字也需好笔墨,在介绍完历史上的名帖后,王俊老师结合自己的游历,说起笔墨纸砚的种类:毛笔有狼毫羊毫兼毫之分,墨有松烟油烟之别,砚以端砚最佳,纸以宣纸最优……王俊老师曾去过宣纸原产地泾县,在讲座上也向观众们讲述了这段经历。宣纸的制造过程极为严格,要采用当地两年生以上的青檀树皮和砂田的长杆稻草,选取乌溪水,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打浆,水捞,加胶,粘烘等18道工序才能呈现出“墨分五色,纸寿千年”的效果。“中国书画的艺术,是笔墨的艺术,笔墨的艺术背后,是诗性的艺术。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却丢掉了很多东西,其中也包括这种‘以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精神,这是不对的。”对此他颇有感触。
讲座临近结束,王俊老师的得意弟子苏亚杰拿起墨笔,现场展示了条幅书写,把整个讲座又推向高潮。有一位拿到“和气致禅”横幅的女生激动地表示“很开心,希望以后可以跟从老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