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下午,在图书馆的门前广场,一群孩子仰着小脸,眼睛闪闪发亮地望着缓缓降落的降落伞。这不是普通的游戏场景,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STEM教育实践——"降落伞保护行动"正在江北新区图书馆热烈展开。
课程一开始,东南大学的李骏扬教授以一连串巧妙的问题为孩子们打开了科学探索之门:"降落伞为什么能减速?""在火星上能用降落伞吗?"“降落伞的大小、形状、绳长和降落伞的速度有什么关系?”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原理。当李教授揭示"月球上完全不能用降落伞"的事实时,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惊讶与好奇。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正是STEM教育的精髓所在——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接着,在助教王夙莹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了实践环节。裁剪伞面、估算绳长、选择材料,每一个步骤都是一次小小的科学实验。当一双双小手笨拙却认真地打结、测量时,他们不仅在制作降落伞,更在构建对科学方法的初步理解。
最后,来到令孩子们最期待的降落实验环节。降落伞像一个个小蘑菇,从图书馆三楼降落下去,12个降落伞全部安全着陆。当孩子们欢呼着追逐自己制作的降落伞时,科学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公式,而成为了手中真实可触的奇迹。
孩子们在实践中无意识地运用了数学计算、物理原理、工程设计和工艺技术——他们需要考虑伞面大小与下降速度的平方反比关系,理解空气阻力与重力的平衡,选择轻质不透气的材料,这些都是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是一段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是科学与童真在空中相遇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