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造字的背后,蕴含着许多和科学相关的因素。8月12日下午,奇思妙想社——《汉字里的科学》活动在江北新区图书馆举办,现场80余名读者参与。活动由江北新区宣传和统战部、金陵图书馆主办,江北新区图书馆、南京共享图书馆承办。东南大学副教授李骏扬担任主讲人,资深小学科学教师王夙莹担任助教。
《汉字里的科学》讲座
首先,李骏扬教授从简单的古汉字“日”开始,边说边写,向小朋友们提问:一个圆圈中间加个点,是什么字?小朋友们很聪明,很快猜出了这个字。接着,李教授又写出“旦”、“早”等古汉字与大家互动,通过拆解字形,了解到古人造字都有着科学的根据。
在此基础上,李教授又讲到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汉字的科学依据,并引申出许多充满趣味性的国学小知识,比如“江左”就是江东,古代以“南”为正方向等等,互动过程有问有答,小朋友们在一声声惊叹中开拓了视野。
从汉字“春夏秋冬”讲开来,李教授又说到了中国古代历法的由来。他说,中国古代以月亮的运行周期定月份,以太阳的运行周期定下了二十四节气,他在屏幕上画下了一个大圆,再一一标出各个节气的时间节点,并详细讲解了节气的意义和特点,让在场的小朋友直观的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的魅力。
在讲座的最后,李教授说的是“国”字及其衍生字。他说,原本的“国”只有一个框,后来寓意以“戈”卫国,有了繁体字“國”,而今,“国”字则是城中有玉,是一种美好的寓意。
汉字使用、衍变的过程,都是与中国历史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学习汉字,是回顾历史、畅想未来,也是承担起历史交给我们每一个人文化繁衍的重任,小朋友们在这场讲座里,不仅学到了“汉字里的科学”,更是收获了丰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