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感知与审美
9月18日下午,由江北新区图书馆主办的知行讲坛:从“听见”到“听懂”——音乐的感知与审美讲座在图书馆B座三楼报告厅开展,著名音乐专家陈为公老师担任主讲人。50余名读者到场参与活动,共品音乐。
讲座开始,通过观看艺术激进主义者约翰·凯奇的《4’33’’》演奏,陈老师带领读者们一起思考探索什么是音乐。《打字机》《森林狂想曲》《破铜烂铁》……通过一段段音乐的欣赏与比较,我们可以感觉到:音乐这种音响不是自然所固有的,也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就能产生的,而是由人创造的,或经过人选择、加工与重组的声音。这样的音响具有有序性和丰富性。音高、音长、音强、音色是音的四种属性。
人们爱听音乐的一个初步美学原因是因为这样的声音结构有序,样式丰富,能给人们愉快的听觉感受或者说美的享受,这就是音乐的感性审美价值。
讲座中,陈老师生动有趣地介绍了音乐具有旋律之美、节奏之美、速度之美、音色之美等。聆听音乐的过程是感知各种元素和结构的“综合之美,变化之美”的过程。
通过聆听《野蜂飞舞》,读者进一步领会到音乐令想象有了一定的方向。音乐具有指向性,人的审美具有共性,但是,由于欣赏者的原因,音乐审美还具有差异性。我们在音乐作用下产生的情绪、情感,联想到的事物就是我们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讲座过程中,陈老师与读者互动不断,或提问回答,或击打节奏,或一齐合唱,不亦乐乎。
其实,音乐人人都能“懂”,打开耳朵,用心聆听,获得音乐的美的体验也就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