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本馆资讯 > 本馆动态 > 国学读书会 |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共读《唐诗三百首》

国学读书会 |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共读《唐诗三百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67    发布时间:2021/12/22

国学读书会

--共读《唐诗三百首》

12月19日上午九点,江北新区图书馆国学读书会的二十余位书友,再一次在线上相聚。通过发送音频,交流研习《唐诗三百首》中的古诗两首,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和李商隐的《韩碑》,还有乐府诗五首:分别是高适的《燕歌行并序》,李颀的《古从军行》,王维的《洛阳女儿行》《老将行》《桃源行》。因为疫情影响,虽然不能面对面交流,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都不影响这群爱书的人共同学习。

领读人刘津这样开场: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读书足以博彩,读书足以长才。”中国古人也有这样一句话传下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并引用了李白的两句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对于我们读唐诗的书友是极大的鼓舞。

带着大家一起读书的有以下几位书友:朱文琦、田冬梅、押晓媛、徐彬、严丽丽与其女儿许悦、陆庆法,刘津。为此次读书会篇目专门录制音频的有杨志立、吴亚荣、万颜赫。

《琵琶行并序》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韩碑》是《唐诗三百首》古风的最后一篇,它记叙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的始末,竭力推崇韩碑的典雅及其价值。既未抹煞李愬雪夜破城的丰功,也未特别铺张裴度的伟绩,态度比较公允。李商隐极力推崇韩碑,也就是同意韩氏的观点。

  


高适的《燕歌行》是《唐诗三百首》七古乐府的第一篇。它写的是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古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世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它对当时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小家女子一旦嫁给豪门阔少,便由贫贱之身一跃而为身价百倍的贵妇人,恃宠享乐。娇贵异常;而不遇之女,即使美颜如玉,亦不免终生沦于贫贱境地。《洛阳女儿行》此诗所写,盖为此而发,而其所蕴含的意义却超越了诗中所写事实本身,从而使这首诗的诗意具有了很大的外延性。

  

《老将行》这首诗叙述了一位老将的经历。他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弃、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的可悲下场。边烽再起,他又不计恩怨,请缨报国。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赏罚蒙昧,冷酷无情,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

  


《桃源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取材于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诗中将“桃花源”中的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等描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表现了桃源中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全诗笔力舒健,从容雅致,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充分反映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书友们在活动结束后,继续消化理解,慢慢品读音频。书友闫莉感慨道:国学课,让我想起了小的时候,皓月当空…邻居家传来了梦幻般的声音:听众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是「阅读和欣赏」时间…也许,喜欢文学,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今天跟着大家一起重温旧梦,觉得又回到了童年…

-END-


扫一扫关注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博


扫一扫关注抖音

共享工程
江北新区管委会
江苏省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南京市人民政府
联系方式
本馆地址:南京市江北新区新华路178号
电子邮箱:jbxqlib@163.com
邮政编码:211899
咨询电话:025-57059716 阅读推广:025-57059709 采编部:025-57026108
  苏公网安备32011202000688号     Copyright © 1998-2025 江北新区图书馆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9008401号     总访问量:881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