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即。近日,“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2021年系列图书发布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此次发布会上,共计有10余本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和国家公祭的主题出版物集中亮相。
南京市新闻出版局专职副局长郑玲玲,江苏省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季明刚,南京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项晓宁,纪念馆副馆长凌曦、时鹏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赢椿等作者和编者代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谦平教授,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孙宅巍研究员、杨颖奇研究员、王卫星研究员等专家学者代表,以及接受赠书的学生代表等一同参加了发布会。
新书发布会现场
权威推荐
新书发布会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主持。她介绍了2020-2021纪念馆图书编撰情况。
近两年来,纪念馆以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为主抓,以高端智库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建设为重心,推出了以《人类记忆 南京大屠杀实证》为代表的档案精选,于2020年底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出版了以《和平之旅》为代表的口述史成果,获南京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凌曦副馆长介绍,在图书期刊编辑方面,纪念馆重点开展了三项工作:
“一是编辑出版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重要史料。纪念馆持续深挖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史料,陆续出版了相关史料汇编。2018年起,纪念馆联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师范大学等相关专家深入开展南京保卫战专题研究,推出了“南京保卫战史料与研究”系列丛书,已经出版了《南京保卫战档案》8册和《南京保卫战文史资料》《南京保卫战历史文献(1937-1949)》《紫金山的碉堡》等12本史料汇编。近两年出版了《南京保卫战老兵口述史》和《南京保卫战中方报纸报道(1937-1938)》; 今年还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华人教授陆束屏合作,出版了《日军南京暴行:德国外交文件中记载的南京大屠杀与劫后社会状况》。此外,还关注细菌战问题,资助出版了《侵华日军细菌战在丽水(1942——1944)》一书。二是编辑出版国家公祭日系列资料集。三是编辑发行南京大屠杀研究学术期刊。”
凌曦副馆长表示,下一步,纪念馆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大南京大屠杀研究成果外译的批示精神要求,继续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以史料研究和对外翻译为重点,深入开展南京大屠杀重要文献选编和外译工作,争取在明年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之际推出新的研究成果。
凌 曦
发布会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张生介绍英文著作《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这是目前有关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最新外译成果。
张 生
张生教授介绍,本书立足于对中、日、美、德、英、丹等多国史料的梳理,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史、法律史、日常生活史、历史记忆等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分11个专题,对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大屠杀前后南京居民生活秩序的变化,大屠杀期间的西方人士,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南京大屠杀的“美国视角”,日本文本记录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粮食问题,大屠杀期间南京居民的财产损失,大屠杀受害者的PTSD,南京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的质证等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众多层面及与此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客观的研究。
他表示,由于种种原因,西方社会对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抗日功绩和巨大牺牲,一直不够重视。尤其是日本右翼势力,蓄意否认日本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本书由‘丝路书香’外译工程和南京大学支持,以客观的史实向国际社会揭示这一份世界记忆遗产的丰富历史内涵,反击日本右翼否认或变相否认南京大屠杀罪行的各种谬论。”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作为作者代表,介绍《南京保卫战老兵口述史》。
吴先斌
吴先斌馆长介绍,从2008年起到去年,他们总共访谈25位南京保卫战老兵。他们分布在全国12个省、直辖市,其中年龄最大114岁,最小也有93岁高龄,“我们把老兵们的青春记忆留在书里。我捧起这本书时,内心充满感激和惭愧。感激84年前老兵们浴血奋战,保卫南京城,惭愧我们这项工作起步晚,绝大多数老兵都不在人世了……”
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颖奇研究员介绍《述说与诉讼——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传》。该书荣获2020年度苏版好书和南京出版社2020年度“十大好书”。
杨颖奇
杨颖奇介绍,“夏淑琴是一个普通的园林退休工人,却又不普通。她是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期间,她家是受侵华日军伤害较为典型的家庭。全家9口人,有7口人被害。”他说,夏淑琴当年只有8岁,失去了父母亲人,如何在南京大屠杀后艰难地活下去,体现了幸存者历经磨难后的生命韧劲。夏淑琴后来勇敢地走上法庭,与日本右翼打官司,捍卫自己的名誉权。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夏淑琴还和国家领导人一道,为国家公祭鼎揭幕。这些年,她在国内外反复讲述自己和亲人们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不幸遭遇,呼吁人们不忘历史、珍爱和平。
本书共计17.5万字,“撰写过程中充分利用既有资料,又收集挖掘了新的资料。” 杨颖奇表示,尽管本书不是学术著作,但撰写过程中,他通过真实历史事件,以期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
去年,纪念馆举办了《锦绣和平——梁雪芳刺绣艺术展》,邀请苏绣艺术家梁雪芳女士创作,将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刺绣艺术深度融合,用至柔至韧之丝表现至暗之史,并配套展览举行了“万人绣和平”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今年,纪念馆将梁雪芳刺绣艺术展集结成《锦绣和平:至柔至韧至暗至美——梁雪芳刺绣艺术展展览画册》一书出版。发布会上,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赢椿介绍该书的装帧设计。
朱赢椿
朱赢椿介绍,他先后两次前来纪念馆观展,“感觉非常震撼。锦绣和平展览布置柔和,与基本展陈里残酷历史形成对比,给人一种抚慰感。”他表示,“展览画册,首先‘至柔至韧至暗至美’这个书名取得很好,跟展览很吻合。设计时,我特别选用360度全景设计,大家可以把书卷起来看。书籍里面采用‘放大镜’的方式,展现苏绣特色,让读者可以直观看到苏绣精湛的针脚。”他还说,整本书采用紫、黄、灰、粉四色设计,并且选用最好的纸张,最好的印刷厂,把最美的展览呈现在画册中!”
最后,南京市新闻出版局专职副局长郑玲玲、江苏省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季明刚、南京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项晓宁、纪念馆副馆长凌曦共同登台,为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学生代表、中华中学学生代表赠书。
新书速递
《南京保卫战中方报纸报道 1937-1938》
该书由纪念馆副馆长凌曦和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唐恺共同完成,收录了1937——1938年《中央日报》《申报》《大公报》《扫荡报》《新中华报》等20余份中国报纸对南京保卫战的报道,反映了南京保卫战前中国军队及社会各界积极备战,南京空战,中国军队抗击日军进犯,以及南京沦陷后中国军民的抗争等情形,是目前有关南京保卫战中国新闻报道的最完整资料集。
《南京城防保卫战》
该书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马振犊和青年学者罗娟共同撰写,是有关南京保卫战的又一本专著。该书是纪念馆学术社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重点课题的成果。作者运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详细分析了南京保卫战的发生背景、准备过程、决策形成以及南京保卫战的具体过程,反映了中国官兵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抗战精神。
《日军南京暴行 : 德国外交文件中记载的南京大屠杀与劫后社会状况》
本书收录了南京大屠杀发生后德国外交官从南京发往柏林德国外交部和当时在汉口的德国驻华大使的电报、信件、报告等外交文件,详细介绍了日军的暴行和1938年初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情况。为了搜集这些档案,陆束屏教授于2016——2018年间三次前往柏林,在德国联邦档案馆和德国外交部档案馆查档,进行整理和翻译,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详加注释,并翻译成中文。这些德国外交文件是第一手有关日军暴行的目击证词,比美国和英国文件中的描述更为详细,有些内容是其他国家外交官所没有记录的,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于今年底和明年初,用中文、德文、英文在中国、德国、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地出版发行。本书英文版,将由世界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
《侵华日军细菌战在丽水(1942-1944)》
1942年和1944年,侵华日军两次入侵浙江丽水,并在丽水进行细菌战,造成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疫病肆行丽水,15000多人受害。
作者庄启俭,是丽水侵华日军细菌战民间研究学者,同时也是细菌战的受害者家属。庄启俭从1997年开始调查、整理日军在丽水实施细菌战的资料,在2000年形成初稿,随后又通过20年调查,不断补充完善底稿,最终完成41万余字的成书。
该书整理了日军在浙江丽水发起的细菌战及导致疫病流行的情况,收录了100多位丽水细菌战幸存者的口述史,记录了丽水民间人士对细菌战的调查,揭露日军实施细菌战的罪行。
《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8》
2014年首个国家公祭日以来,纪念馆将每年的国家公祭日活动汇报成册,出版《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系列丛书。今年出版的是第8册。该书通过中央和省市,媒体的报道集结出版,收录了2020年国家公祭期间各项重要活动资料,是人们了解国家公祭系列活动的大众读物。
《2019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作品集》
该作品集收录了2019年双年展中两百多件优秀海报作品,《2019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作品集》收录了2019年双年展中两百多件优秀海报作品,其中涵盖了Gunter Rambow 冈特·兰堡(德国)、靳埭强(中国香港)、Fons Hickmann 冯斯·黑格曼(德国)、Kari Piippo 卡里·碧波(芬兰)等具有国际声誉的平面设计师的海报作品。全书以突破常规设计手法,将整本书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序册以独立篇幅记录了双年展征集信息、评委及作品数据等重要内容,作品册涵盖等级奖、优秀奖以及特邀作品的呈现,序册与封面外口车线装订,作品册与封底锁线胶装,这两个部分即构成互为独立的体系,又共同组成完整的合集。书籍函套双侧开口、工艺的穿插、纸张的选择,营造出立体、丰富的阅读体验。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纪念馆学术馆刊《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于2018年正式创刊,2019年起推出英文刊和日文刊。目前是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每年推出中文刊4期、英文刊2期、日文刊1期,英文刊和日文刊分别对外发行约1200册和1000册,涵盖美国、英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唯一以南京大屠杀研究为主题的中英日三种语种的学术期刊。
创刊以来,累计获《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学术刊物转载近50篇。今年5月,杂志社公众号上线,已推送论文25篇,其中英文论文5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和转发。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