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为配合防疫工作,减少人员聚集,江北新区图书馆“国学读书会”以在线读书的形式进行。通过读书会群,书友们发送解读的文字及音频来一起学习,大家分享了《诗经》的最后六篇。至此,近两年的关于《诗经》的学习告一段落。
上午九点,读书会准时开始,十余位书友通过电脑或手机等,在线上相聚,一起读书。
《诗经》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颂》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十五国风优于二雅,二雅优于三颂。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方金花老师解读《大雅·绵》
押晓媛老师解读《大雅·生民》
刘津老师解读《大雅·公刘》
徐彬老师解读《周颂·清庙》
陈文龙老师解读《鲁颂·駉》
郭启星老师解读《商颂·那》
国学读书会首次在线上举办,没有经验,书友们之前反复商讨,且作了精心的准备,最后呈现出来的讲解文字及音频尽量做到最好。此次读书会由许文艳老师主持,她对每篇解读作了评点及补充。在线上学习时间,书友们还进行了讨论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