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又一个国学读书会活动的日子,书友们不顾室外的寒冷,相聚在江北新区图书馆,共读《诗经》之《小雅·隰桑》《小雅·苕之华》《小雅·何草不黄》《大雅·文王》《大雅·大明》,读书会上对国学会的“优秀会员”进行了表彰。
张原老师解读了《小雅·隰桑》,《隰桑》是《小雅》中少有的几篇爱情诗之一。诗中所表现的感情热烈而坦荡,语言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对心上人“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刘莉老师解读了《小雅·苕之华》,这是一首饥民自伤生而不幸的诗歌,所写的是灾年人民无食,难以存活,诗人面对如此现实,痛感逢此饥荒,不如不出生为好。“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实在悲哉痛哉,愤极恨极。
杨志立解读了《小雅·何草不黄》,这是《小雅》的最后一篇。描写行役在外的征夫生活艰险辛劳,表达了对遭受非人待遇的抗议。全诗多用反问句式,感情强烈,特别是“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可悲我等出征者,不被当人如尘土。),画龙点睛,直揭主题。
郭启星老师解读了《大雅·文王》,这篇诗是《大雅》的首篇,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可用“敬天法祖”四字概括此诗主旨。在文王颂歌中,这是思想深刻、艺术也较为成功的一篇。
闫莉老师解读了《大雅·大明》,这是一首叙事诗,写到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研究者多把它们看作周国的史诗,当是周王朝贵族为歌颂自己祖先的功德、为宣扬自己王朝的开国历史而作。诗中的“小心翼翼”、“天作之合”等句成为著名的成语。
江北新区图书馆国学读书会成立于2015年2月。近六年来,始终坚持以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主,大家共同研读了国学经典《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和《道德经》,并从2018年9月开始,为满足众多书友的需求,又重读了《诗经》,共105首,将在2021年初读完。书友们从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中,汲取了精华和能量,陶冶了品德和情操,增强了文化自信,获得了无限的启发。
国学读书会成立时,曾发出倡议:“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近6年来,已在图书馆、社区、学校和军营举办了70多场读书活动,参与者已超过4000人,其中最小年龄6岁,最大80多岁。有公职人员,有自由职业者,有退休的企业机关干部和工人,也有教师、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最近两年,还有一批文学爱好者和作家加入其中。平时开展活动,参与者在20人左右,有时50多人,有时100多人,最多的一次是在部队,将近3000人。参与者正在日益增多。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自图书馆搭建国学读书会这个平台之后,不仅每次读书活动的资讯都在公众号上广为传播,新闻记者也多有采访报道,还有书友的文学作品在《江之韵》《大江之北》《南钢文艺》《鼓楼诗韵》《今日六合》《周末新江北》《金陵晚报》《南京诗词》《中国老年》《中华诗词》等报刊、微信平台发表,在江北新区乃至更大的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有外省市读者饶有兴趣地转载国学读书会的消息,使这一平台受到广泛关注。
此次读书会上,对国学读书会的“优秀会员”进行了表彰,他们是:朱文琦、许艳、押晓媛、路兴胜、张原、田冬梅、杨志立、周伟、陈文龙、方金花。